一、血液内科的创建和发展
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内科创建于1984年8月,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科之一。科室成立初期以专科门诊为主,设立病床10张,配有血液实验室,临床医师4名;1995年医院整体搬迁至大柏树新院址后,开设床位18张;1998年血液科规模扩大,病床为31张,配置层流无菌床位2张,建立了独立血液实验室,2005年顺利通过国家二级实验室验收;2006年病房床位再次扩增至40张,目前血液专科拥有独立的专科门诊和血液病研究室,临床医师12名,硕博士比例达到90%以上,为临床和科研发展创立了良好的条件。科室运用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血液内科常见病和疑难病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特色优势的重点科室,先后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首批A级专科、上海中医药大学优势学科、上海市中医血液病医疗协作中心、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上海中医药大学名中医工作室、上海市名中医工作室、卫生部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强化建设单位、全国中医紫癜病协作组组长单位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血液病重点学科。
二、学科特色与成就
科室以中医药为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
...(查看科室全部简介)
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为特色,运用现代科学新技术探索中医药治疗血液病的有效方法,并对中医药治疗血液病的疗效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1992年起开展健脾补肾泻火法治疗ITP,率先在国内成功复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动物模型,1995年"生血灵治疗ITP临床和免疫机理研究"的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起开展健脾补肾活血法为主治疗再障,率先在国内检测再障骨髓T细胞受体,提高了再障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阐明了中医药治疗再障的疗效机理,并分别在2003年、2005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2004年起开展健脾益髓解毒法结合免疫生物治疗MDS,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患者就诊住院。临床上研制并广泛使用的多种特色制剂,有治疗再障的的院内中药制剂术药健脾生血合剂、菟首健脾生血合剂、葎虎补肾生血合剂、仙茅补肾生血合剂、造血再生片;治疗ITP的宁血络片、茜蓟生血片、地丹清血合剂,参芪益气生血合剂、槐草生血合剂;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的定清片等,疗效良好,安全无毒,服用方便,使用的患者遍及全国各地和海外国家,解除了众多疑难血液病人多年不愈的病痛疾苦。
随着科室业务水平持续提高,学科建设不断发展,1995年血液科被批准为上海市中医血液病医疗协作中心;1996年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首批A级专科;1998年被评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优势学科;1999年成为卫生部临床药理研究基地;2001年入选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2003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血液实验室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同年成立上海中医药大学黄振翘名中医工作室;2005年成立上海市黄振翘名中医工作室;2007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强化建设单位、全国中医紫癜病协作组组长单位;2009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血液病重点学科;2010成为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研究团队。
三、医疗工作
血液科遵循中医理论,总结临床经验,系统深入地开展了血液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传统与现代结合,辨证与辨病结合,建立了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先导的血液病诊疗体系和较为完备的中西医结合血液病诊疗标准,规范了诊疗行为,有效地提高了医疗质量和临床疗效,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病的总有效率、治愈缓解率,均居国内同类中药疗效之领先水平,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患者就诊住院,科室的医疗业务量逐年增加,2009年门诊量比五年前增加74.96%,出院病人较2004年增加55.6%,其中外地患者比例达到40~50%,中药饮片的使用率接近100%。
四、科研工作与科技成果
血液科根据中医理论,充分运用现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新方法,结合科室的主攻方向系统深入地开展了多项科研课题研究,自1989年获批准上海市教委课题后,血液科积极参与各级各项课题申报,中标课题逐年增多,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2项、局级课题15项和国际合作项目1项;主编出版专著4部、副主编3部、参编10余部,先后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取得科研成果共8项,其中"生血灵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和免疫调控机理研究" 于1995年分别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健脾补肾活血方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于1995年获世界传统医学国际优秀成果金杯奖、1998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健脾补肾活血方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调控机理研究"获200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生血合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调控机理的系列研究"分别获得2005年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及2009年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 "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发明专利授权1项,并与新加坡中央医院血液科联合完成了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血液病的临床试验研究"的国际合作项目,达到了预期研究的目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
五、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
血液科于1989年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授予点,199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点,2002年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至今培养硕士研究生26名,博士研究生16名,博士后出站1人。科室每年承担上海中医药大学本科生、七年制学生的中医内科学和西医内科学的课堂教学授课和临床实习带教任务。主编出版《实用中医血液病学》、《中医血液病手册》、《血液病三阴论治》、《黄振翘血液病经验撷英》4部,副主编《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手册》、《血液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3部,参编《中成药临床用药须知》、《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中医治疗恶性肿瘤》、《中医辨证治疗学》、《上海新中医医案精粹》、《杏林秋实发春华》等专著10余部 。
科室重视人才梯队的培养,不断提高科内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周永明和周韶虹先后入选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周永明已结业),周永明还获得上海市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并荣获首届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等称号,周韶虹获得上海市名中医经验继承人培养项目;陆嘉惠荣获上海市优秀医学人才,并获得上海市科委启明星培养项目;胡明辉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后备业务专家培养项目;鲍计章入选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人才培养计划和医院首届青苗人才培养计划;王婕获医院第三届青苗人才培养计划。科室鼓励各级医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每年安排5-6人次参加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选派临床医师去国内外先进的血液病研究机构进修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并学以致用,把理论经验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发展创新,融会贯通。
(隐藏科室简介)
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
5月3日
星期六
5月4日
星期日
5月7日
星期三
5月8日
星期四
5月9日
星期五
5月3日
星期六
5月4日
星期日
5月5日
星期一
5月6日
星期二
5月3日
星期六
5月4日
星期日
5月7日
星期三
5月8日
星期四
5月9日
星期五
5月3日
星期六
5月4日
星期日
5月7日
星期三
5月8日
星期四
5月9日
星期五